首席记者 姚常房 本报记者 杨世嘉 发自日内瓦
当地时间5月20日,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全球行动与合作”主题边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该边会由中国与智利、法国、荷兰、卡塔尔、瑞士共同发起,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经济论坛等7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多国政府官员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等140余人参加边会。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在会上表示,无论文化差异多大、发展阶段如何,对更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底色。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将“人人享有”的理念转化为“处处可及”的行动,积极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的双边、多边合作交流,让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成为照亮全球发展的温暖力量。
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提高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全球行动与合作”主题边会是今年世界卫生大会期间中国主办的多场边会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余艳红指出,中国不仅将2025—2027年定为“精神卫生服务年”,积极推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更希望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各国一道共同应对该领域的挑战。
会议现场的视频短片、海报、经验分享等,让与会人员看到了中国在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优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效与努力,也看到了中国在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中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从注重“治已病”转向注重“治未病”,从“以精神障碍诊疗为中心”转向“以心理健康促进为中心”,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均衡发展、公平可及”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在中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提高,注重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加大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及中医医院精神相关科室建设力度,及时填补空白点;在服务能力水平提升方面,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增强职业吸引力,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服务内涵外延拓展方面,加强心理、睡眠门诊建设,发挥“12356”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方面,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大型义诊活动周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焦雅辉表示,目前,中国已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相关领域开展了积极合作,也与多个国家开展了政府间、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希望也期待与世界各国深化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管理服务方面的政策交流和实践探讨,共同促进诊疗技术、诊疗理念和管理模式革新,为促进全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建设一个“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美好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在边会上,不同国家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破解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困局中的积极探索。比如,中国、瑞士、智利等国在预防、治疗、康复和支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预防为主”理念的贯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消除歧视和反污名化的实践等方面,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中,智利长期关注精神卫生工作,通过出台政策措施和立法强化患者权益保障。智利卫生部部长希梅娜·阿奎莱拉介绍,智利制定了国家精神卫生计划(2017—2025年),确定了一系列行动方针,旨在促进对人权的尊重和相应的监管,实施保护精神健康的跨部门行动,及早发现风险因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强化社会包容度。
聚焦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
“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人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地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福祉。”荷兰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保罗·贝克斯既开心又不无担忧。他说,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或误解,这对其成长、教育、人际关系和未来前景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他呼吁全社会共同负起责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
边会特别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的策略与成效”为主题,探讨全球在提供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方面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姜雯指出,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有中国特色,即基于家庭、学校、医疗、社会协同联动的综合、整合系统,常被称为“家校医社协同模式”。中国还有独特的同伴心理支持系统,该系统于2003年在高校开创,如今已发展为成熟的同伴教育和支持系统。心理委员同伴教育覆盖到中学生群体,一系列工具包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用的心理支持方法和策略,目前已在中国300多所学校推广,惠及数万名青少年。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是全球健康大使、瑞士联邦公共卫生局副局长芭芭拉・谢德勒・菲舍尔特别关心的话题。她介绍,在瑞士,抑郁、焦虑和自杀问题影响着年轻女性群体的身心健康,建议加强早期干预和过渡期连续护理、消除自杀污名化、发展数字心理健康服务、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局长罗奕龙介绍,当前精神卫生领域面临社会刻板印象和资源分配失衡等挑战。对此,澳门创新构建“跨部门合作、社团联动、全民参与”模式:通过社会文化司协调多部门协作实施“健康校园”计划,依托街坊会等社团将心理咨询融入社区活动,并培训家庭主妇等群体成为社区情绪观察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助理署长梁静勤介绍,香港一直不遗余力地领导和协调不同政府部门、界别及专业的工作,促进年轻一代精神健康并向他们提供支持。这背后是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以预防风险为本的措施,以及跨部门、跨领域的紧密协作。
作为儿童早期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需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全社会支持。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院长王大庆介绍,医院通过凝聚社会资源,构建孤独症儿童多维度支持环境,将马术运动、海洋动物互动、导盲犬体验等特色项目纳入孤独症干预体系,社会支持与医院专业干预互为补充,构建了“自然+人文”的沉浸式康复关爱场景。
加强多边合作,整合国际资源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是重大公共卫生议题,更是全球治理的关键领域。各方呼吁加强多边合作,整合国际资源,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联合国将举行非传染性疾病和心理健康高级别会议,希望各国抓住机会作出有力承诺,为未来几年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热罗姆·萨洛蒙指出,虽然全球心理健康服务资金不足,存在严重的可及性和质量缺口,但通过全球共同努力,仍取得了一定进展。截至2024年底,新增7000万人获得心理健康服务。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主任付强表示,尽管许多国家、国际组织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高度重视,但全社会资金投入、资源投放还亟待加强。填补政策、资源的洼地,不仅需要更新观念,更重要的是共同行动。期待各国、国际组织共同努力,加强双边、多边卫生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心理健康服务发展。
“我们鼓励将中医药纳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更多人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余艳红表示,中医药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中医药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和调养,这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理念不谋而合。
“心理健康投资具有显著的社会回报率。企业每投入1美元用于员工心理健康计划,可产生4美元的生产力回报。呼吁构建‘职场-社区-医疗’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世界经济论坛健康与医疗中心健康与福祉负责人安迪·穆斯立足经济维度,给出了企业投资心理健康的重要证据。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司长德沃拉·凯斯特尔也强调全球需加强心理健康投资与政策改革,提出四大行动方向,包括建立跨部门预防体系、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确保资金可持续性和强化患者参与机制。
北京大学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任明辉表示,必须以跨部门合作为核心,打破资源分配失衡的困境。多地经验表明,当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形成合力时,心理健康服务可以真正贴近群众需求,跨部门、整合型服务是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