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所研究揭示不同精神疾病亚临床人群在想象未来加工时表现出神经机制特异性缺损 2021-12-02   来源: 中科院心理所    作者: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陈楚侨研究组

情绪预期,是指个体在头脑中提前构建未来事件,并对情绪进行预测的能力。对于未来的想象能够帮助个体在头脑中提前经历未来事件,并提前体验未来情绪。这种能力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预期或想象未来功能受损可能导致个体体验愉快的能力下降(快感缺失),以及动机水平下降(动机缺乏)。快感缺失与动机缺乏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症患者与抑郁症患者。已有研究发现以上精神疾病的亚临床群体表现出想象未来与情绪预期加工异常,如精神分裂症的高危人群——社会快感缺失人群,在想象未来时较对照组报告更少的细节事件、更少的正性情绪以及更少的视觉信息。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团队发现,相较于对照组,社会快感缺失人群在想象正性事件时的确表现出异常的脑激活模式以及皮层-纹状体功能连接异常。然而,其他精神疾病亚临床人群在想象未来时是否表现出异常的激活模式,仍待进一步探索。

为此,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探讨了分裂型特质人群、孤独特质人群、亚临床抑郁人群在想象未来事件时的脑激活特点,并比较不同亚临床人群脑激活模式是否存在异同。研究采集了34名孤独特质个体、27名分裂型特质个体、31名亚临床抑郁个体和35名对照组个体。被试在磁共振仪器中完成了想象未来影像任务。研究结果发现,分裂型特质个体与孤独特质个体想象未来的行为表现相对完好,但表现出微弱的脑激活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特质个体在想象未来事件时,表现出前扣带回、前额叶激活减弱。分裂型特质个体在预期正性情绪时,表现出“代偿性”的尾状核激活异常增强。

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精神疾病亚临床人群在想象未来时表现出独特的异常激活模式。研究结果对精神分裂症、孤独症、抑郁症患者想象未来功能的针对性非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基金、北京市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项目的资助,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研究已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